心理诊室

过分担忧是一种变相的诅咒

心理词典 xinli.cidiancn.com

阅读: 242

  古有杞人忧天,现在这个社会,让人担忧的事情会更多:学生担忧自己的成绩,进入社会后又要担忧自己未来的生活,一家之主担忧自己能不能挑起大梁,老年人又担忧自己生病无依无靠,每个阶段的人都有要担忧的事。但是,过分担忧怎么办呢?

  国人为何如此忧心,从历史角度来讲,我们有忧虑的文化“根子”。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警句,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每天乐呵呵的人倒仿佛有点没心没肺,只有愁眉紧蹙方显深沉。从现实角度来讲,社会仍处于大变革时期,旧体制已打破,新体制尚未完善,人们对生活普遍缺乏安全感,难免对当下及未来充满担忧,害怕生活失控,担心突发事件超出能力。

  正如春种秋收冬藏一样,必要的忧患意识不可缺少,它能帮我们储备好能量顺利度过生命的“严冬”。但凡事过犹不及,担忧也应适度。生命本身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当下”拼接成了人生旅途的风景。当我们每天为未来忧心忡忡时,生命旅程就会被染上担忧的底色。尤其是替他人担忧,比如担心孩子放学路上会不会出车祸、担心老公跟女同事是否走得太近、担心远方的父母身体可好……这种“杞人忧天”的行为害人害己。

  心理学家认为,担忧就是变相的诅咒,这句话不无道理。人总会不自觉地按自己或他人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而担忧正是消极的“自证预言”。比如整日担忧孩子高考会失利,他原本无所畏惧的心或许会无形中背负上害怕失败的沉重包袱,结果进了考场果真因压力大而考砸;天天担心自己的工作会捅娄子,结果对手头的任务分了心,结果错漏百出。

  美国作家杰克·史瓦兹曾指出,大部分人最需要转变的习性是质疑式思维及其带来的不必要担忧。前者会导致思维受限制,后者会引发“墨菲定律”,即越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越会因为对其投注的负面想法太多而发生。在惶惶不可终日的担忧中生活,不仅可能增加焦虑症、抑郁症等的患病风险,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中医心理学认为,忧虑情绪主要通过脾来表达,往往诱发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症状。

  人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担忧的事情如此之多,我们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恐惧没有发生的事情,把握现在,活在当下,才是对自己的尊重,才能够活出自我。让自己保持一种心理健康状态,生活更加美好。

推荐阅读:看太多偶像剧有什么影响

分享给亲友.

下一篇:见人脸红心跳?五招帮你改善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心理因素或致女性不孕不育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