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心理个案分析

心理词典 xinli.cidiancn.com

阅读: 148

家庭是中小学生极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学生的与言行无不与家庭氛围息息相关。本文试以对学生个案的分析,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谈学生的问题。因为,从众多的学生个案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问题的产生多少都留下一定的家庭教育不当的痕迹。以下个案是较为典型的案例之一。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1. 个人情况
  学生小C,性别,男,年龄,18岁。独生子女。由外县转入我校重读高二。身体健康,无与遗传有关的家属病史。个人爱好:电脑游戏。性格较为内向。
  2. 家庭成员情况
  父母均为初中文化水平,父亲在本市某机务段工作,常随车外出;母亲系某合资企业工人。由于工作性质问题,小C自幼到高二基本上在外婆家由外婆照料,外婆是农村妇女,半文盲。家庭的经济状况较好。
  3. 家庭教育情况
  幼年时非常溺爱、放纵小C,尤其是外婆。母亲好护短,父亲脾气暴躁。
  二、典型问题行为概述
  小C最主要的问题行为是与同学和老师难以相处,经常发生冲突,而每次发生问题后都会产生脸色苍白,出冷汗,手指僵直,语无伦次等现象。
  问题行为一:刚进入我校的小C很少说话。第一周即与同学发生冲突,起因是同学出黑板报时将尺放在他桌上,他认为影响了做功课,遂与同学发生口角,一怒之下将尺扔掉。班主任找他了解情况,不做辩解,最后只说了一句:“刚才我气得想跳楼”。之后也经常为了一些琐碎的小事与同学争执,同学很难与其沟通。
  问题行为二:期末考试期间,监考老师因小C在某学科考试过程中与同学说话,影响考场纪律,对其予以批评,事隔几天考语文,又是该老师监考。由于小C考试时问同学有关试题的内容,遭监考老师的口头警告,之后,小C在试卷上通篇写满了要杀掉该老师的话语,甚至在冷静下来后还认为如果老师收掉他的试卷,他一定会这样做的。体育课上,老师指出他的动作不规范,小C认为老师与他过不去,即开口骂人,经说服教育,承认有错,但称“决不道歉,除非死”,并说,从此以后,体育课再也不说话,这样就不会犯错误了。音乐课上老师要求其换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他对老师说:“我不来上课了,我去见上帝了”。
  一年多的时间内,小C几乎与所有任教他的老师和班里大部分同学发生过摩擦。
  其他:智力水平中上,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学习成绩较差。敏感,不善交往,好自言自语,与集体生活不能协调。
  三、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调查研究显示,当代中学生问题主要表现在:日渐厌学,有明显的课堂退缩行为,学习被动消极,有较严重的考试焦虑症;性格内向不合群,自卑感强,富有攻击性,与同学、教师有明显的对抗性;情绪失调敏感多疑,孤僻,戒备心强,有不可克服的悲观情调;行动幼稚,其行为与自身的发展水平很不相称,表现为低级的兴趣和价值观,做事依赖性大,无法做出明智的选择;难于适应紧张的情境,常出现焦虑性的恐惧、头痛,心悸。而形成中学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来自于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对小C的辅导过程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从初次接触小C,到不断地与他和他的家人的交流,使我对小C的成长轨迹有了越来越深的了解。小C原本是个活泼可爱而且聪颖的孩子,父亲是入赘女婿,小C的出生给全家带来了欢乐,外婆家有了男孙,更是高兴万分,全家对小C宠爱有加,由此也养成了小C的任性。在全家的呵护下,眨眼小C上学了,父母努力工作希望能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培养孩子上大学,一切教育孩子的责任都由外婆承担,可外婆几乎没有文化,只会疼爱而少管教,而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又较差,因此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为此,父亲没少打孩子,但中间还有外婆护着,结果只是父亲在家时孩子显得特别安静乖巧,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六年级时孩子又迷上了游戏机,游戏机房里经常看得到他的影子。进了中学,靠小聪明勉强完成小学学业的小C,学业上显然跟不上班级,于是父亲的打骂也愈演愈烈,小C与学校的对立情绪也越来越强烈,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挨打是由老师告状造成的,并扬言要报复。为了改变学习环境,父亲买了商品房把家安到了城里,于是转学到我校,并重读一年高二。满怀希望孩子能在学习上有所进步,谁知情况非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糟,原本较差的基础难以适应我校快节奏的学习,留级让他自卑,新的环境让他无所适从,甚至老师的一个眼神和同学无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敏感,于是就发生了上面所述的事件。
  从小C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从家庭结构来看,这应该是一个舒适、健全的家庭,孩子不缺乏爱,但那是一种无原则的爱。除了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从未去关心孩子精神上还需要些什么。
  其二:作为家庭的关爱中心,上了学由于成绩欠佳失去了中心的地位,又未能加以正确引导。
  其三:孩子在幼、少年时期的有些行为可以通过不断的教育、疏导得以矫治,然而,当孩子的在校表现未能达到父母的期望值时,作为家长,既不检讨自身的教育方法是否存在不当,又没有更好的应对方法,一味地怨天尤人,打骂孩子成了家长唯一的教育手段。
  其四:一方面以物质的满足来弥补打孩子后所产生的内疚,另一方面又因孩子的在校表现伤害了家长的自尊而使打骂更加变本加厉。
  根据学家的临床观察,家庭内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必然促使孩子对爱的情感的“餍足”,对爱的情感的麻木不仁,亦抑制了其对周围人产生爱,容易滋长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加剧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小C家庭教育的恶性循环,加重了孩子仇视学校、老师、同学的。家庭因孩子的问题失去了往日的欢乐,孩子为了回避问题,把自己深深地埋在电子游戏中,麻醉自我。从溺爱到打骂,对一个心智还不成熟,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导致孩子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只能通过不恰当的方法宣泄内心的不满。
  四、具体措施与效果
  为使对小C辅导更具实效,我们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措施。1、说服家长正视孩子存在的问题,配合医生做好矫治。2、加强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对过去的教育方法作反思。3、引导家长学一些较浅显的学知识,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正确应对。4、学校政教处相关领导对其进行辅导,随时调控过激情绪,教会学生自我更新,培植克服和排除精神脆弱的种种品质。5、班主任、任课教师与班干部多方关心,舒缓紧张关系。通过各方的努力,虽然小C有时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发生的频率有所降低,激烈的程度有所缓解,升入高三后,情况明显好转,并顺利通过了毕业考试。
  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与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育方式及环境等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学生的偏差以至于最终的行为偏差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源。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负面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制约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品质,塑造学生良好的外部形象,作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还要留心观察、及时疏导学生的问题,更应该把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责任,以此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整合,共同雕塑具有完美人格的一代新人。

分享给亲友.

下一篇:“不疯不傻”也有病———家属莫回避精神疾患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他的爱到底有多深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