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

帮你了解拖延症的特征及危害

心理词典 xinli.cidiancn.com

阅读: 292

  这些情形,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发生。工作上的一件事情,需要你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你会想,明后天再说,到了明后天,……这样一直拖到不能再拖了,才不得不着手去做,结果事情做得很不好,领导批评,自己烦恼。要你在一段时间里写一份材料或一篇论文,你会拖到最后几天才动手,结果写出来的东西非常糟糕,根本用不成。让你下学期讲一个教学专题,你会想还早得很,一拖再拖,临近讲课了才去准备,结果讲课效果很差。生活中遇到一点麻烦,你会无意识地回避,不主动去解决,直到小麻烦变成大问题,难以解决。类似情形,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有很多,它们的共同点是:结果都很糟糕,而你的心情也很差。

  一

  如果那些情形只是偶尔发生,那还不要紧,如果经常发生,甚至成了难以改变的习惯,那就得注意了。这些情形,就是“拖延”,这是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拖延习惯,不严重的是小毛病,严重的就是“拖延症”。不管严重还是不严重,拖延对于生活和工作,都不是好事情。生活工作中,很多人被“拖延症”所困所害而不自觉。拖延症是一种“慢性隐性病”,短期看似乎影响不大,从长远看危害就大了。

  在现代社会,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竞争激烈,信息汹涌,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反而使拖延症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拖延症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心理学家甚至把拖延症作为一个学科问题来研究。美国心理学家简简伯克等人的《拖延心理学》,是研究拖延问题的一部专著,该书指出,在大学生中,拖延成了一种难改的普遍习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慢性拖延问题困扰着不少人。

  其实,拖延症并非现代人的毛病,古人早已揭示了这种现象。大家都熟悉我们从小就背诵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多么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拖延行为的特点和害处。18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认为,人们总是推迟自己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愚蠢行为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他对自己的拖延习惯悔恨不已:“我无法克制责备自己一直忽视那些最终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每一刻的闲散都增加了我的痛苦。”

  拖延这种习惯自古就有,并且根深蒂固地嵌入人类的大脑。

  一个人,面对生活工作中必须做的事情、必须解决的问题,心理上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不主动及时地去处理事情,不果断地去解决问题,总是想延迟时间,如果这种情形成为一种牢固的习惯,那就是患上了拖延症。心理学家给“拖延”的定义是:当事人故意延迟一项既定任务的执行,哪怕他明明知道这项任务最终是必须完成的,而且这样做可能会使情况恶化。拖延症既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倾向,也是一种有害的行为习惯。

  二

  在生活工作中,拖延症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但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普遍性。拖延现象是普遍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拖延的毛病,有些人轻微,有些人严重,有些人偶尔发生,有些人经常发生。人们通常认为,拖延只是日常生活中人的一种小毛病,影响不大,甚至可以一笑了之。实际上,作为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拖延症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还表现在如政治、管理、决策、军事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上,其影响不可小看。

  日常生活中的拖延,影响个人、家庭生活的顺畅。在政治、管理、决策、军事等重大问题上,重要决策拖延,处理危机拖延,解决问题拖延,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亚历克斯斯泰勒是美国《财富》杂志的专栏记者,长期跟踪研究报道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情况,他认为,通用汽车公司的衰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决策者和管理者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拖延的态度,不及时果断解决,导致问题积重难返。领导者、决策者、管理者,如果有严重的拖延习惯,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对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习惯性。患有拖延症的人,不是偶尔表现出拖延行为,而是经常性地在大事小事上都表现出来。拖延症是人的一种牢固的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习惯的特点是难以改变,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坏习惯,人们意识到它的危害性,极力想改变,但往往又被这种习惯牢牢支配而难以摆脱,总是处于痛苦的挣扎之中。事实上,有拖延症的人当中,大多数都希望戒除这种习惯,却没能成功,因为这种习惯已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根深蒂固。心理学家派希尔说:“习惯会变成无意识的大脑运作过程。如果长时间拖延,人们便会从根本上习惯性地保持这种状态。”

  拖延症与人们的一种侥幸心理习惯有密切关系。面对生活工作中的麻烦和问题,人们往往会想,拖延一下,也许麻烦和问题会消失,至少会减小。事实上,麻烦和问题不会因为人们回避它而消失,反而会变得更严重。麻烦和问题更严重,又更想回避,更想拖延,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的情形。

  第三,危害性。拖延症的危害是广泛而严重的。在拖延中,人们所面对的事情、问题、麻烦不会减少、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多、更严重,越是拖延,内心越是紧张焦躁,越往后心理压力越大,到了不得不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时候,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中,思维和行为效率都极低,事情结果很糟糕。拖延行为会使得人们浪费时间和精力,难以达到生活工作的预期目的,遭受生活工作中的种种损失。在拖延中焦虑,在焦虑中又拖延,如此恶性循环,生活不顺利,工作低效率,最终一事无成。

  三

  拖延症看起来是一种日常行为现象,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深层次的机理。造成拖延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组织方面的原因。

  人的行为受心理因素支配。拖延是外部行为,其内部原因是个人的心理因素。从个人方面看,产生拖延症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性特征。拖延行为的背后是畏惧、怯懦、厌倦、焦虑等心理因素。那些意志脆弱、优柔寡断、心态悲观的人,容易产生拖延行为。意志坚强、勇敢果断、心态乐观的人,总是及时处理事情、果断解决问题、勇敢面对困难,很少产生拖延行为,更不会使拖延成为习惯。

  第二,能力特征。能力弱的人,有点难度的事情办不了,遇到问题难以解决,碰到困难无法克服,往往就会产生拖延行为。能力强的人,办事效率高,解决问题顺利,克服困难容易,不会拖延。勇者无畏,能者顺畅,避免或克服拖延症,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自己的能力,养成果断行动、及时办事的良好习惯。

  人总是生活工作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中,拖延现象最经常性地表现在工作行为上,其危害也主要表现在工作事业上。组织的管理方式特征和组织环境特征,必然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使人产生拖延行为。从组织角度看,产生拖延症的原因有三个方面。这三个原因也不是孤立发生作用的,而是与人的个性特征和能力特征相联系发生作用的。

  第一,工作任务难度太大。如果工作任务的难度,大大超过一个人的能力限度,他就会产生畏惧、紧张、焦虑情绪,表现出拖延行为,试图以拖延行为来减轻压力,甚至幻想在拖延中得到解脱。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就会使一个人形成拖延习惯。

  如果工作任务的难度,与一个人的能力程度相适应,他就有信心,能够愉快、主动地去完成工作任务,不会产生拖延行为。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后,会产生成就感,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这样,在工作中提高能力,提高能力之后又能承担更重要的工作,信心和成就感不断增强,如此良性循环,就会养成积极主动的工作行为习惯。在组织管理中,工作任务难度与人的能力程度相匹配,能够防止或克服拖延症形成。

  第二,工作目标抽象空洞而遥远。如果工作目标抽象空洞而遥远,人们就会产生“还早得很”的心理,而且目标不具体也难以采取具体的工作措施,不知如何着手去做,于是就产生等待和拖延行为。抽象空洞而遥远的目标,没有现实的激励作用,会使人产生“无意义感”,觉得这种目标与当前的利益没有关系,缺乏工作动力,因而产生拖延行为。目标总是抽象空洞而遥远,人们就总是处于等待拖延之中,拖延的习惯也就逐渐形成了,最终远大目标也就会落空。

  不论个人还是组织,都应该有远大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利益。但是,要把远大目标具体化,把远大目标分解细化为一系列的小目标,从当前到将来之间,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小目标过渡到远大目标。目标越具体,越容易采取具体措施来实现,能增强人的信心和动力,促使人及时主动采取行动,不会等待拖延。

  第三,组织环境特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过度紧张压抑的组织环境,会使人产生厌倦情绪。人对于厌倦的事情,往往会采取回避、抵触的态度,表现在工作上就是拖延,以拖延来对抗,以拖延来缓解厌倦情绪。另一方面,组织制度不严密、纪律不严明、管理松散混乱,也会使人形成拖延习惯。在这样的组织环境中,工作职责不明,工作纪律松散,工作绩效考核不严,工作做得好不好无所谓,工作失误不追究责任,人们工作责任感不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低,长此以往,也会使人们形成拖延习惯。

  组织环境建设,要采取辩证的态度。在和谐宽松的组织环境中,人们心情愉快、精神振奋、工作积极主动,拖延行为不会普遍发生。制度严密、纪律严明、管理严格,加强对人们工作行为的约束和激励,也是避免或克服拖延症的重要方面。这两个方面应该妥善地结合起来。
 

分享给亲友.

下一篇:拖延症正在侵蚀都市白领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拖延症有哪些常见的症状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