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一女生的心理咨询案例Ⅲ

心理词典 xinli.cidiancn.com

阅读: 135

望着照片上那张纯真且是近乎透明的笑脸,我无法想象当他离开的时候,这个外表柔弱的小女孩心怡是用了多大的力量来承受的!(家长和老师们常常“谈恋色变”,害怕“”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但也许这种恐慌比早到的情感本身更有害,因为产生感情是正常的,但要让正常的东西躲躲藏藏,问题可能就来了。心怡心里的负罪感和对于纯挚情谊的追思一直在斗争。而其实这种斗争早就可以结束了,因为即使这份感情来得太早了点,它也是坦荡得足以能够为人称颂。我决定把这一点放在每一次的治疗之后与心怡一起体会、分析。而治疗的着手点,就从她目前的恐怖症状开始。)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部分

  心怡第三次来到咨询室。我和她一起建立了一个焦虑等级量表,把她对于死亡的恐怖分为10级,从弱到强依此是:植物死亡--昆虫死亡--大型动物死亡--写到死亡--读到死亡--随意联想--看到--看到镜头--听到过程--亲临现场。然后我教会了她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法,让她从脚到头全部放松。

  心怡学得很快,第一遍做完,她的双眼微闭,头靠在沙发上,脸上浮出一种很祥和的微笑。“很舒服,林老师。”她轻声说。

  “好的,现在我们开始脱敏疗法。林老师会根据你的等级量表,从最弱的那一项开始请你想象或接触,你听到或想到时,有不舒服的地方,就马上告诉我,好吗? ”

  “好的。”心怡非常配合。

  我拿出一朵事先准备好的已经枯萎的玫瑰花,轻轻放在心怡手上,然后让她慢慢睁开眼睛,告诉我看到了什么。心怡好奇地说:“是花呀?”我说:“是呀,一朵已经凋谢的花。凋谢是植物的一种死亡,你怕吗?”

  心怡摇摇头:“我觉得很放松,能够面对这种凋谢。 ”

  “好的,我们继续往下。”我说着,又拿出了一枚瑚蝶标本,放到心怡眼前。心怡说:“以前看到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头晕,但今天没有,好像还可以仔细看看。大概因为做了放松操,加上环境也很舒服的原因吧,我不紧张。 ”

“对,这就是生理作用于的表现。情绪的变化可以引起我们肌肉群的变化,反过来肌肉群的有意识变化对情绪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套放松操你回家后要每天做两次,让自己的肌体先学会放松。”我趁热打铁,给心怡增加常识,以争取她更积极的配合。

  接下来的放松进行得比较缓慢,每一个层次都有两到3次的反复。我让心怡把她所能想到的关于死亡的词都写下来,写到哪里不舒服了,就停下来,对感到紧张的部位进行放松,然后再写,直到她觉得已经“无所谓”为止。接着是朗读罗赛宁的诗“当我死了……”;然后是看有关死亡的,看齐豫MTV《飞鸟和鱼》里的死亡场景。我一边帮她做脱敏,一边跟她讨论,为什么导演要用这些场景,表现的是什么;“死亡”这个主题又是如何在艺术作品中得到美的升华的。

  3次的系统脱敏,加上心怡在家里的配合作业,最后,心怡开始愉快地跟我说起《阿甘正传》中阿甘母亲临终时告诉阿甘的一句话来:“死亡本来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我惊叹于这个女孩子的领悟力,但同时也有些担心,因为接下来的治疗没有这么多的表面现象作为对手,反而会更难于进行。心怡会不会在第二个治疗阶段里丧失信心,或是“谎报军情”呢?

  生活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心怡的焦虑属于特质型的,也就是说她的性格本来就容易焦虑,对自我过于苛求、追求完美,都会造成她的过度紧张。这一点我已经跟心怡讨论过很多次了,她接受,但对于治疗似乎于事无补。“我还是对自己要求很多,因为我爱自己,害怕浪费生命。”心怡说,“但是我现在明白一点了,那就是真正的对世界宽容就是不能要求别人都像自己一样活着,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目标。健君的父母也一样。报社记者也有他们的种种用意。我开始对各种生活里会出现的千差万别的情况有承受力了,我不再会像以前那么想不通了。”

  这当然是她人格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是认知疗法的一点成功。可是对于她的始终无法宽容自己却还得调整一下治疗方法。

  我安排心怡参加了“学生沙龙”,并让她担任理事。心怡很开心,也很投入,把每次的活动都策划得有声有色。生活充实起来,加上有同龄人的交流,她的强迫性穷艘磉虑开始好转了,我又鼓励她把自己思索的一些问题讲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慢慢地,她不再有很多无意义的思考了,但兴奋点却转移到每次沙龙活动的好坏上来。“每次我都会在脑子里预演或回放一下活动的全过程,搞得头胀胀的。“心怡说。这是我预料之中的,这个兴奋点的转移使我和心怡又回到了现实世界里来解决问题,而不再围着那些因生活空白而产生的“哲学思考”兜圈子。我希望它们“自然”消失。(集体疗法对于青少年强迫症的治疗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在团体活动中还可以运用对话、角色扮演等活泼的游戏方式,使来访者的注意力从自己的症状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比其他方式的干预都更为自然,也更适用于青少年,因为他们跟成年来访者比。生活结构简单,社会负担轻,较容易重建自己的生活支点。)

  我开始跟心怡讲“森田疗法”,讲什么叫“顺其自然”,但并不要求她照做,只是让她参悟其中的道理。(在咨询的时候,适当地向有一定知识层次的来访者介绍,一些知识,往往能够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建议她多到大自然里走走,体会什么叫“自然”。心怡接受我的建议,争得父母同意后,到乡下亲戚家住了一个星期,回来之后一脸喜悦地跟我说:“林老师,真的,大自然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祥和,又都是生机勃勃的!它们似乎都很享受生命本来的样子的! ”

  我也为她的心得而喜悦,同时询问了她最近的睡眠状况。她说她最大的收获就是现在可以“非常快乐地和自己呆在一起而不慌张了”,她开始明白“就像每一个正常人都有影子一样,她也和别的人一样有缺点,有脆弱的时候,也有活得像小草一样平凡但自然的时候”。关于健君,她也逐渐能把他当作自己记忆里的一部分来容纳,而不再是想藏没处藏,想忘忘不掉了,因为就像我说的,“你的悲伤、纪念,都是正常的。生命就像足球,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健君就是这门艺术中的一部分,也只能是一部分。抹杀掉,是不可能的;扩展成全部,则会遮盖掉生命的其他精彩之处“。心怡说她现在觉得好像终于可以喘口气,像以前一样坦荡地做人了。健君给了他最真挚的情谊,她完全可以坦坦荡荡地珍惜。至于那是不是,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最后给心怡安排了两次催眠,希望借此可以更好地巩固已经取得的效果,同时增强她自我调节的信心,根除她对咨询的依赖。催眠比想象的进行得顺利,心怡每次都有无比愉悦的体验,结束之后,她告诉我“现在就想跳起来,因为整个人都好舒服! ”

  心怡的治疗与咨询就这样结束了。我不敢担保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还会不会出现类似的状况。因为在我看来,人格的成长必定要经历一些反复的。而且从我学做咨询以来,对于心怡用的技术方法最多,我不知道这样的“多管齐下”会不会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根据来访者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法,比死守一种技术要好得多。也许,这也是“以人为本”的表现之一吧。

  有人说:“少女情怀总是诗”。生活中像心怡这样性格的女孩不少,在她这个年纪碰到类似问题的人也不会少,她们对自己要求很高,学习工作都很出色,这一点往往会使家长和老师忽略她们成功背后的问题。过多的赞誉也许会把她们到了嘴边的话又堵回去。这样,跟一般的孩子比,不良情绪反而更加不易宣泄。所以,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咨询师,在面对她们的时候,最好都能更感性化一些,“将心比心“,减缓她们的负担。

分享给亲友.

下一篇:一名初中生受挫案例的辅导与反思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你常翻孩子的书包吗(2)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