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恶性伤人案频发的背后

心理词典 xinli.cidiancn.com

阅读: 284

  为什么恶性伤人案件频发?目前社会恶性伤人的案件时有发生,这让很多人就觉得愤怒和恐惧,而从这些案件中,我们可以了解的到,这些伤人者很多时候都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有精神病史,或者是长期心理压抑的人。

  暴力伤人案有个共同特点,伤人者多有精神病史,或遭遇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压抑。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首都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指导中心专家王绍礼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各种心理异常者都可能对社会实施类似的犯罪行为。中国处在社会大变革期,城乡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使一些人压力过大,心理失衡,自控能力减弱。这种隐性心理危机一旦表现出来,就可能危害公共安全。

  心理异常者肇事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和残暴性等特点,让公众难以预防。王绍礼说,回龙观医院曾在全国四省做过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各类精神障碍患病率达17.5%,精神分裂症占总人口的近1%,有的患者完全丧失自控力和社会约束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1亿人以上,其中重症患者超过1600万,约一成人有潜在肇事肇祸倾向。

  对精神障碍者的干预是一个持续过程,不能“一入院就稳定,一出院就放羊”。有数据显示,八成精神障碍者需终身康复治疗。但有人服药依从性差,常忘记服药或随意停药;还有人存在抵触情绪,不愿服药;有患者家属嫌“丢人”,遮遮掩掩不送医,导致患者被锁在家里,或流落街头,加剧风险。

  精神障碍者本身就多疑、敏感,若治疗不彻底,幻觉、妄想等症状得不到改善,就更加容易制造暴力事件。如有的患者听到有声音命令他去伤人(幻听);有的患者坚信有人要害死他,他要先下手为强(被害妄想)等。

  减少恶性伤人案件,需要在社会层面“治本”。政府要改善民生,给人民反映诉求的渠道,促进社会良性发展,消除人们的心理失衡或异常;应将精神病患者的救治纳入国家公共卫生规划。理想的模式是:患者发病时,第一时间到专科医院接受规范治疗;两三个月病情稳定后转到康复医院,最终转到社区。每个环节都应“无缝交接”,确保病患信息在各机构间顺利传递,并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管控。社区应引入心理辅导机制。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将危害较轻的精神病患者交由社区照顾。这样既保证患者与社会的稳定沟通,也给社会一个积极信号——这些人并不特殊。

  家属除了要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复诊,还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用爱关怀他们;还需留意某些复发征兆,如突然变得疏远淡漠、暴躁易怒、睡眠变差、言语反常(突然问是不是有人骂自己了,旁人是否对自己有看法等),一旦出现,及时送医。

  公众要提高对精神障碍的认知,给精神病患者关心和关怀。最起码不能持有歧视态度。季节交替时前往人多嘈杂的场所,需要警惕周围环境。如果身边有精神病患者,一定不要在其面前嘀嘀咕咕或刻意躲避。

  通过上面分析了解我们可以知道,在很多恶性伤人事件当中,有些伤人者都存在精神疾病问题,所以说面对精神障碍者,大家必须注意注意正确应对,而作为家人的一定要及时的督促患者吃药就诊。

推荐阅读:生活太单调 当心孤独症敲门

分享给亲友.

下一篇:碎嘴的女人容易出轨?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恐癌心理也容易致癌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