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问题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

心理词典 xinli.cidiancn.com

阅读: 139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儿童进行道德谈话。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德两难情境,要求儿童作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与利益?经典的两难故事为: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发明并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海因茨为挽救妻子,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就使妻子等死。柯尔伯格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为选择,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水平一,称为“前习俗水平”,行为受逃避惩罚和获得奖赏的需要驱使,儿童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还没有发生社会规范的内化。水平二,称为“习俗水平”,儿童认同于父母,并遵从父母的道德判断标准,儿童主要满足社会期望,这时社会规范已开始内化。水平三,称为“后习俗水平”,儿童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此时社会规范已完成内化。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揭示了社会规范内化为儿童自身道德标准的过程中的规律:在内化的初始阶段,行为结果的反馈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在内化中期,社会期望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我们在规范教育中必须注重对儿童的道德行为作出及时反应,并强化家长、老师对儿童的道德期望。

 

分享给亲友.

下一篇:0-1岁婴儿的心理发展和教育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