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心理

情绪类问题辅导

心理词典 xinli.cidiancn.com

阅读: 151

 


焦虑
焦虑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是与未能满足需要,预料到失败或者意识到某种失败的可能性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都有焦虑的体验,只是由于焦虑的程度不同,人们对焦虑的意识不同而已。当一个人处在他自己认为很重要或很危险的情境中时,就很容易产生焦虑。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要参加一次重要的考试时,几乎所有的人考试之前都会比较紧张,担心考不好。此时,大家都处于焦虑的情绪状态中。当这种紧张没有伴随其他的异常活动以及相应的更体变化时,属于正常的焦虑。但是,如果焦虑情绪持续时间太长,使人长期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就可能是焦虑过度了。
焦虑反应对于个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个体生活意义来说,焦虑使得人们无法正确地认识。评价生活中的某一情境,进而也就无法做出与该情境相适应的及时有效的行为反应;从社会生活意义上来说,焦虑可以影响人们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这些个体生活、社会生活上的不适应,会影响到个体人格特征的形成,而一旦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又必然会影响个体将来的生活,导致恶性循环。过度焦虑发展到极端可能导致各种焦虑障碍。
焦虑会影响学生行为、智力、人格等多方面的发展。过度焦虑的儿童往往表现出退缩。过度顺从,或易怒等行为。他们往往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过分敏感,自我评价过低,做事优柔寡断,谨小慎微,忧郁消沉,从而导致同伴关系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过度焦虑是考试焦虑。由于发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过度焦虑的辅导方法相似,因此,本文主要介绍考试焦虑的辅导方法,对于其他‘情境的过度焦虑则可以考虑使用相似的方法。
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个体希望防御或逃避考试的情绪紧张状态。考试焦虑在很大程度是是个体对所面临情境评价的结果.受其个性特征和其他身。C因素的影响。考试焦虑以紧张、担忧为基本特征,其情绪反应的程度有大有小。
    每个人在面临一定的场合时都会有大小不同的紧张感。适当的紧张感会形成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提高学习效率;由于紧张感的存在;或许睡眠不如平时踏实,但醒后精力充沛;虽然有的时候一想到考试就害怕,但只要进入了学习状态,这些想法就会消失;考场上刚拿到试卷。形卜。速;但不久就能专。答题了。这样的状态属于正常范围内的紧张,大多数人在考试前都会有类似体验。适度紧张可以维持考生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等,在考试及其准备过程电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有必要的。有的同学经常抱怨考试时很紧张,每次考试成绩却总剧已比秀,这说明他对这种程度的紧张是可以忍受的。不是真正的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和适度的紧张不同,是过度焦虑的一种。它会妨碍考试的操作,会妨碍考试成绩。这种过度焦虑是由于担心不能达到目标而导致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带来失败感和内疚感,从而形成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因为过分焦虑考试,反而无法发挥正常水平,导致成绩不良。过度焦虑的学生往往敏感、多虑、缺乏自信,他们平时往往比较温顺、老实、自制力和自尊心都比较强,对待事物认真负责,但常过分紧张。他们往往学习认真,但总担心学习不好;与同伴相处时也唯恐和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在生理上,过度焦虑的学生常不易入睡、作噩梦,食欲不振等症状。
焦虑的表现:认知、生理和行为
      (一)认知方面
    处于焦虑状态的个体往往思维混乱,无组织、难以有效地应付环境要求。比如,考试焦虑者将认知的焦点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思维总是指向考试失败的方面。他们过度担心自己的考试成绩和考试表现,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能否通过考试、会不会失败等方面。另外,由于过度的重视考试结果,导致其在记忆、注意力方面受到妨碍,如发呆、愣神、思维停滞等。
      (二)主理方面
    在生理上,过度焦虑的学生常有不易入睡、做噩梦或食欲不振等情况,这是由于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所产生的生理反应。比如,有的学生一到考试时,就“心谎、呼吸加快,眼前发黑”等,而且,生理反应更多出现在亲临考场,比如刚走过考场、看到监考老师或者老师发卷子的时候。
    (三)行为方面
    焦虑是一种个体体验到的抑郁、苦恼、不安、不舒畅和紧张。也就是说,处于焦虑状态的个体,必然会体验到某种不愉快,而且随着焦虑程度的加深,个体在情绪、认知甚至行为等方面的不适表现愈加明显。过度焦虑的学生往往敏感、多虑、缺乏自信,他们平时往往比较温顺、老实。自制力和自尊心都比较强,对待事物认真负责,但常过分紧张。他们往往学习认真,但总担心学习不好。一由于过度的焦虑,考试焦虑者不仅不能抓紧时间好好复习,反而会逃避、退缩考试。越是面对重要的考试,他们复习时越拖延。
主要辅导方法
1、认知改变
     (1)识别不合理信念
      (2)挑战不合理信念
      (3)得出合理信念

2、行为训练

 

 

恐惧
恐惧是一种由于感觉面临危险而引起的令人不快的情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这句话可以视为对恐惧的写照。恐惧是人的一种本能,是长期学习的结果。不知恐惧的人就不知道趋吉避凶,远离危险,所以有恐惧情绪并不都是不好的。但恐惧又是一种令人感觉很不舒服的情绪,它带来紧张、焦虑、甚至恐慌,也会带来身体上的各种不良反应。
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的主要表现是害怕在众人面前出现,特别是对于被人注意尤为敏感。有社交恐惧的人很少参加社交场合,不得已参加时,在人群中也显得畏缩,看起来比较羞涩:遇到要发言的场合,发言前就紧张,发言过程中更是紧张,有时甚至达到恐慌的程度,直到事情过去以后,神经才能整个松弛下来;有的很难和异性单独相处,在异性面前,往往面红耳赤,讲话结巴,十分不安,极不自在。
    社交恐惧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种。动理。青少年容易产生社交恐惧,这是因为青少年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决定的。他们往往非常渴望交朋友,但是又害怕自己不够完美,在人面前失了面子。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很难客观地认识自己,往往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因此害怕跟别人交往。也有的是因为抗挫折。山理不够,害怕在跟人交往的时候出丑,所以才渐渐形成了恐惧。
    对于单纯由于恐惧导致的社交恐惧,通过鼓励其面对越来越困难的社会场景中,可以使社交恐惧得到有效的改善。对于由于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导致的社交恐惧,辅导内容则应包括对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辅导员可以通过个体辅导的方式指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活动,教授人际交往的技巧。
(二)学校恐惧
   今校恐惧表现为回避上学,拒绝去学校,同时可能伴有焦虑和其他躯体症状。学校恐惧和选学略有不同:逃学者并不是拒绝上学,而是要花招离开学校,其父母可能对此一无所知。而学校恐惧的孩子会直截了当的拒绝去学校,他们更经常的出现身体上的恐惧症状,尤其是饮食和睡眠障碍,腹痛,恶心和呕吐。只要父母允许孩子不去学校,这些症状就会消失。学校恐惧经常发生在学校假期过去之后的第一个早晨,新学年的第一天或者在生病痊愈后去上学的第一天。最常见的诱因是转学到一所新学校,有时是在父母一方去世、离开或生病之后出现的。
   
辅导方法
一、系统脱敏法
1 、放松训练
2、分析恐惧事件等级

社会交往能力训练
1、模仿学习
2、角色扮演(剧)
抑郁
    抑郁是指青少年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不良情境或事件的消极反应,是~种非特定时期的悲伤、不快乐或苦闷的情绪状态。抑郁的主要结构因素包括无助与孤独感、绝望与无价值感、能力减退感、不良心境和生理症状。无助与孤独感是指感到自己不被人所爱,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和自己感到孤独等,是其感到外界环境中的危险而自觉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绝望与无价值感则是感到未来没有希望、生活无价值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等,是其失去某种所重视的或追求的东西时产生的绝望与自我否定的情感。能力减退感主要指抑郁者自觉做事吃力、难以集中精力做事情,是其对自身能力变化的一种知觉与评价。不良心境指感到心烦、苦闷、压抑和忧愁等,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消极情绪状态。生理症状是指睡眠、食欲等特定的身体反应模式。这五个因素相互关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内在结构。
    抑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首先,由于抑郁时大脑过度抑制,造成免疫功能失调,从而引起营养性功能紊乱,使人身体虚弱,易导致各种生理疾病发生。其次,抑郁也会对青少年的行为、智力、人格等造成不良影响。研究表明:抑郁的学生其智力测验的各分测验的结果显著低于一般学生;抑郁者高度敏感、自卑、焦虑的心态对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
抑郁的症状
  (一)在认识上
  抑郁情绪会影响人的认知活动。处于抑郁状态的人容易悲观地看待事物,表现出负性的自我评价,夸大自己的缺点,自卑、内疚,常回忆不愉快的往事,夸大问题的难度和失败的可能性。
  (二)在情绪上
  处于抑郁状态的人往往表现出强烈而持久的悲伤,觉得心情压抑和苦闷,并伴随着焦虑、烦躁及易激惹等情绪反应。
  (三)在行为上
  抑郁会降低人的活动性,抑郁的人懒散被动,言语动作迟缓。他们似乎想做什么,却又感到无能为力。他们感到自己已经有些“麻木”,内心感到一种痛苦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就好像是~个人想从椅子上站起来,却又被强力胶水粘到了座位上。另外,也表现出精神运动的缓慢,比如思维缓慢,反应变慢,对学习也缺少信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四)在躯体上
  抑郁的影响力也可以通过一些躯体反应表现出来,比如说食欲不振、失眠等。
  以上四方面的表现可以帮助辅导员判断辅导对象是否处于抑郁的情绪状态。这些表现不需要同时具备。但在一个人再上的表现越多,抑郁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儿童和青少年在表现出抑郁的同时,还可能件有烦躁不安和愤怒的情绪。

辅导方法
(一)认知改变
1、识别不合理信息


(二)行为训练
1、宣泄疏导
2、社会交往
情绪不稳定
      所谓情绪不稳定,主要是指一个人不能积极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人们常说的爱生气、爱发脾气就是情绪不稳定的表现。
  情绪不稳定的人的心情经常像大气一样变化不定,刚才还兴高采烈,一会儿就“晴转多云”,甚至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了。这里反映的问题就是不能很好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的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过程中,还不成熟,自我调节及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情绪变化强烈且不稳定,其消极情绪多于积极情绪,而且以感性反应为主,理性反应较少:加上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各种事件和压力的冲击: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容易引起情绪给困扰,还会导致不良的行为,严重者甚至产生疾病。
 

分享给亲友.

下一篇:毕业生成“高压人群”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有叛逆心理 家长该怎么做?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