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探秘

《呐喊》拍出天价,多亏那张惊悚的脸?

心理词典 xinli.cidiancn.com

阅读: 423

 
挪威印象派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之一《呐喊》(1895年第三版)最终以1.07亿美元(追加佣金则为1.199亿美元)落槌。

  苏富比一锤定音

  北京时间2012年5月3日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会上,挪威印象派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之一《呐喊》(1895年第三版)最终以1.07亿美元(追加佣金则为1.199亿美元)落槌,一举超越毕加索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2010年5月5日,1.06亿美元)创造了拍卖的最高价格纪录。

  买不起的人们在望此物兴叹之余,难免恨恨自问:为何人家一张头像能值1个多亿,自己的照片端详半天也就值得一个Shift Delete?咱不妨从心理学的视角讨论一下这张看似“奇丑无比”的脸的价值。

  人脸何以令我们情有独钟?

  不得不承认:自然给了我们猥琐的双眸,我们用来寻找优质的配偶。光泽白皙的皮肤、端正的五官均会对一般人产生吸引力,因为这些外显的体征表达了适应性更强的基因。交配后可以保障后代子孙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存活率。如此看来《呐喊》中的这张脸则是进化过程中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显然,人脸并非仅作为辨别高帅富的外显指标而存在。面部表情系统还有另一项重要功能——传递喜怒哀乐与七情六欲。人处于社会群体中,能够准确的表达情绪并且快速的觉察他人的情绪对于人际交流是尤为关键的。因此,面对《呐喊》这幅画作,你在人群中多看的那一眼一定在脸上,接下来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

  研究发现人会不自主地模仿所见到的表情。一项研究利用肌电图仪记录人们在观看不同表情人脸图片时的面部肌肉反应。结果发现即使出现时间极短的人脸表情图片都会引发相应肌肉的反射活动,例如生气表情对应皱眉肌收缩,开心引发颧大肌伸展收缩。说明模仿行为在观察者接受到刺激图片的一瞬间便已发生。

  另外一项具身化情绪(Embodying Emotion)的研究表明对面部表情的模仿能够引发相应的情绪体验,如下图所示,右上的情形由于粘贴物对眉头肌群持续收缩,使被试产生更消极情绪的情绪体验(相比左上),当然这一过程少不了以大脑杏仁核为首的边缘系统对情绪变化的推波助澜;同理,图中下面一行的效果,你是否一眼便能看穿了?

 
改变面部表情可以改变情绪

  同样,微笑的表情让人产生了愉悦的情绪。

  换句话说,人脸情绪表情由于模仿和具身认知的作用,迅速且无意识的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情绪的强烈传染性便由此而来。《呐喊》无疑从更文艺的角度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当观者无意识模仿此表情时,扭曲的面部线条和混沌的肤色瞬间激活了消极情绪的中枢——杏仁核,这使我们体验到鲜明的消极情绪,唤起自己对痛苦和创伤事件的回忆,设身处地的重现焦虑与恐惧的感受,于是这幅画是否使你再次思索茫茫人生:

  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

  我将去向何处?

  此时,杏仁核做无奈摊手状:“我也不想这样,起起伏伏,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

  从小众艺术到大众符号,它呐喊出了什么?

  由于交流和择偶的需要,我们生而对人脸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我们的注意很容易被人脸吸引,甚至经常无中生有。《呐喊》则触碰到了这种天性,它原本只是蒙克散步后的情绪宣泄,这种情绪却因为触碰了越来越多的神经而扩散为一种文化符号。

  《呐喊》被媒体评论为代表了现代人的广泛焦虑。在诸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均得到再现。此外,在海报和照片处理时,为了映衬歇斯底里的呐喊通常会采用液化滤镜的后期手段制造扭曲的线条。

  作家玛莎·特德斯基(Martha Tedeschi)曾评论道:“惠斯勒的《母亲》、伍德的《美国式哥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及蒙克的《呐喊》达到了其他优秀作品所不及的高度在于能够在弹指一挥间传递给每位观者其表现意义,使上至徜徉博物馆之间的社会精英,下至街头巷尾的平民百姓都能感同身受。”

  这样看来,拍卖的价格得有多少算在心理学头上呢?

(龚艳丽)

分享给亲友.

下一篇:深呼吸的反效果:加重恐惧心理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专家解读:如何从心理悟禅理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