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探秘

咀嚼“意大利专家获刑”的那些微妙心理

心理词典 xinli.cidiancn.com

阅读: 246

  不预警就等于过失杀人,意大利地震专家获刑6年。消息传来,科学界震惊。被告7人均是“重大危险预测和预防全国委员会”成员,这一官方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评估潜在自然灾害。

  2009年4月6日,意大利首都罗马以东大约100公里的山城拉奎拉发生5.8级地震,大约300人死亡。地震发生前半年内,当地居民多次感觉到相对较轻的地震,但是重大危险委员会成员一再保证“不必担心”,震前一位专家在电视采访中略带夸张地说,居民可以放心待在家里喝红酒。意大利控方称,7名专家在地震前的碰头会后发布的安抚性声明,误导人们错误地认为没有必要采取预防措施,结果导致更多人遇难。

  尽管有5000多名科学界人士向意大利总统发出公开信谴责这一判决,但是作为围观者,也不能贸然认定这一判决就像科学界人士所称的那般“荒唐危险”。新闻说,意大利法院为该案件举行过30次听证会;对7名地震专家6年监禁的判决,意大利法官马可·比利花了4个小时来考虑。

  该案判决所引发的争议焦点在于“地震到底能不能准确预测”。科学的事情能交给法律来判定吗?类似“专业性”问题,围观者并不能得出确切结论。搜索“意大利地震专家获刑”的相关新闻,除了科学界的震惊之外,并没有太多信息呈现意大利居民对该判决到底是什么态度。淡然处之还是也如科学界那般震惊无比,不好妄自猜测。有意思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我们,在咀嚼这则新闻时,却有一种淡淡的微妙心理。

  这个微妙心理表现在,一方面可能也感觉到判决过于严重了,国际科研界几乎“一边倒”声援并非全无道理,以“监禁6年”的法律形式来惩处专家失败的预测,它会不会引发“寒蝉”效应,以至于关闭了“科学家向国家谏言的大门”;另一方面,我们可能又有终于出了一口“恶气”的感觉,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既然你说了不负责任的话,那自然应当被惩处,不能因为你是科学家而免责。当然,后一种心理并非理性的,甚至完全可能是基于某一种情绪而发泄出来的。但是,我们又为何会存在这一种类似“幸灾乐祸”的心理呢?

  这些年来,国人频频被一些“专家”蛊惑。养生学方面的“专家”倒下一拨又来一拨;经济领域的“专家”放言过“一座城市自由住房率超过50%,城市就会死亡”。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专家言论”时不时地刺激一下公众的神经,然后“专家”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下一段旅程,至于对公众及社会造成了什么负面后果,“专家”们不用担责。

  “专家”的权威和公信被消解得一文不值,网民们把“专家”调侃成“砖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为利益群体代言;“伪专家”充斥专家队伍,败坏专家名声;部分媒体争相报道专家“雷人雷语”,放大负面印象。各种因素成就了“专家”的市场,对于那些不负责任的专家言论,除了被网民拍一拍砖,再无其他牵制。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背景存在,当“意大利地震专家预测失败而获刑”的消息传来时,私心里会暗暗琢磨一下,假如中国的那些“专家”因为不负责任的言论而获罪,各种奇谈怪论会不会少一些?专家的队伍会不会更纯洁一些?

  当然,无论是科学界还是社会学界,“因言获罪”这终归是历史的倒退。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科学家乃至各种专家在社会中的身份是多重的,他们有责任去思考、预测、评估他们所生产的科学知识以及他们所发表的公共言论所引发的社会后果。意大利地震专家因预报不准确而获刑,判决的是是非非交由科学界及专业人士去讨论。从围观者的角度看,这个案例对于当下中国社会中的某个群体而言,当专家还是当“砖家”,至少也算是一个有益的警醒吧。

分享给亲友.

下一篇:心理揭秘:男人为什么会花心?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为何人类喜新厌旧:边际效应与贝勃定律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